近日,中国营养学会主办的《警惕隐形钠 全民科学倡导》发布会在杭州圆满落幕。会上邀请疾控专家、医疗专家及调味品行业代表共商减钠解决方案,发布权威健康指南,并通过企业创新案例与行业倡议,为全民减钠行动提供可落地的实践路径,标志着我国减钠行动迈入“技术攻坚+社会协同”新阶段。
钠摄入超标成全民健康威胁 企业迎战“隐形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丁钢强教授在会上披露关键数据:2023年我国居民日均钠摄入量高达4300mg,远超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2000mg的1倍多。过量钠摄入直接推高高血压、脑卒中、儿童发育障碍等疾病风险。
“钠超标已从健康问题升级为社会挑战,食品企业必须成为减钠行动的主力军。”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韩军花强调。
政策层面,国家卫健委“三减三健”行动明确提出“减盐”目标,要求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响应健康战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专家张蕴鑫从临床角度警示:人体摄入1克钠后,会潴留约200毫升体液,导致细胞外液增多,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长期可引发心力衰竭。控制钠摄入可有效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生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专家邵杰特别提醒:“儿童高钠饮食可能影响神经元电生理平衡,与注意力缺陷存在潜在关联。”
技术破局:松鲜鲜示范“减钠不减咸,减钠不减鲜”创新路径
作为行业代表,中国健康调味品国货品牌——松鲜鲜的创始人易子涵以亲身经历引发共鸣。她透露,母亲因长期高血压突发脑溢血的遭遇,成为企业投身减钠研发的初心。“减盐不等于减钠,真正的突破在于用技术平衡健康与口感。”易子鲜表示,“通过自然食材如松茸、菌菇、苹果等果蔬,复配自然发酵食材——玉米酱粉、酵母抽提物这样通过生物发酵工艺的食材,能够让用户享受健康的鲜,玉米酱粉与酵母抽提物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咸味多肽也能代替部分盐(氯化钠)的摄入需求,帮助用户减少钠摄入。”
隐形钠“围剿战”:从配方优化到全民科普
会上,《警惕隐形钠,全民科学倡导》的发布成为一大亮点。营养学会专家呼吁,国民应科学认知到“减盐”的本质是“减钠”;警惕加工食品、调味品中咸味不明显的隐形钠如谷氨酸钠、呈味核苷酸二钠含钠添加剂;倡导家庭烹饪少盐少叠加复合调味、外食主动要求低盐、预包装食品优选低钠标签;儿童及高血压等慢病人群强化控钠;全民践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成人日钠摄入≤2000mg),传播控钠知识,从阅读食品标签、参与健康教育做起,争做健康第一责任人,以科学减钠行动共建健康中国。
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韩军花强调:“当科技创新让健康选择更简单,‘三减三健’才能真正融入国民生活。”未来,学会将持续联动政、企、医、研力量,筑牢全民健康防线。
食品、调味品企业在国民日益增长的健康认知和多元的消费需求升级的市场背景下,需要响应国家号召,提升品牌力、产品力,并且将科普健康知识和实践减钠知识落到每个家庭中。易子涵表示,松鲜鲜必须把国民健康需求放在研发的第一生产准则,并且深入开展减钠知识到社区、进学校的科普活动,构建健康生态圈
本次发布会不仅为全民减钠提供了科学路径,更展现了食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践行社会责任的无限可能。正如松鲜鲜创始人易子涵所言:“企业的锅铲里,同样承载着国民健康的重量。”在政策、技术与公众意识的共同推动下,一场减钠健康饮食革命正加速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