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和瑞祥百年品牌的第四代掌舵人,郑英俊以“守正创新”的双向实践,推动品牌从传统珠宝商向文化珠宝品牌转型。在他的带领下,和瑞祥不仅实现了25%的高端手工金饰年增速(2024年数据),更构建起非遗技艺活态传承的创新范式。这位兼具匠人精神与商业智慧的传承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百年字号的现代化转型故事。
经纬之间:从学徒到非遗技艺守护者
郑英俊自幼在珠宝工坊长大,16岁便跟随父亲学习花丝镶嵌的基础技艺。“练缠丝时,父亲要求金丝的弯曲误差不能超过5度。” 这种近乎苛刻的训练,让他在25岁时就掌握了完整的八大古法工艺。
2010年接手品牌后,他首要做的就是建立“非遗工艺数据库”,将家族代代相传的手艺转化为标准化工序。以花丝镶嵌为例,细分出128个工艺节点,每一环节都明确参数要求。这一系统化整理让工艺师的培养周期从传统的8年缩短到3年,依然维持92%的工艺还原度。2018年,他主编的《古法黄金首饰制作技艺规范》被安徽省珠宝协会列为行业标准。在郑英俊的推动下,和瑞祥成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每年培养出约30位工艺师,其中12人获得“省级工艺美术师”称号。
古今对话:东方美学的创新演绎
面对年轻消费群体日益多元的审美需求,郑英俊组建了一个跨学科的设计团队,涵盖中央美院设计师、佛教文化学者、材料工程师等多元人才,共同打造“天地人”灵性符号体系:以和田玉象征大地的沉稳,以K金线条表现天空的流动,通过佩戴者的身体实现人和自然的联结。其中,“阴阳环”戒指以可旋转的双环结构,诠释道家“相生相克”的哲学观,被90后顾客奉为心头好。
在文化IP开发方面,他把《金刚经》中的“三十二相”转化为珠宝设计语言。“袈裟纹”吊坠使用立体錾刻,在0.3毫米厚的黄金表面呈现织物经纬的细腻纹理;“莲花座”胸针则以珐琅微绘叠加28层色釉,带来丰富层次感。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佛教珠宝的严肃刻板,形成“轻奢禅意”的风格,推动ID产品系列实现年均40%的增长。
商业破局:文化价值的商业转化
郑英俊敏锐地洞察到高净值人群(预计2025年达300万人,数据来源:胡润报告)对文化型消费的需求,构建起“文化体验+收藏投资”的商业模式。在芜湖旗舰店,他设立“百年工艺馆”,定期举办非遗技艺公开课,顾客可以亲身体验錾刻工具的使用,这种沉浸式体验使客户转化率提升35%。
线上则创新推出“珠宝文化数字档案”,为每件收藏级产品配置区块链溯源认证及工艺纪录片,完整记录原料开采到制作完成的全过程。更进一步,他还打造“文化增值服务”:购买限量珠宝产品的客户可免费参加“敦煌文化之旅”,实地考察壁画中的珠宝元素;收藏3件ID产品的客户还能获得由非遗工艺师亲手提供的定制服务。这种将文化体验与产品消费深度绑定的运营方式,使30–50万元客单区间的复购率达到6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从民国初年的手工作坊,到数字化时代的文化品牌,郑英俊用了十五年时间完成了和瑞祥的现代蜕变。他常说:“传承人不能只是老技艺的守护人,而要成为传统文化的转译者。”这种兼具敬畏与创新的态度,让百年品牌焕发新生。当国际品牌沉迷于历史溢价、本土品牌陷入价格竞争时,和瑞祥以文化创新开辟的第三条道路,或许正在为更多中国百年字号品牌的现代转型提供一条可借鉴的路径。